2025年全球航天活动展望
在每一个新年度的开端,我们往往会习惯性地预告“这将是突破性的一年”。局部看来或许过于乐观,但时光之河向前流淌、科技之光愈发明亮的大潮不变,人类飞出地球摇篮的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也无比清晰。
商业正在改变航天发展的基本方式,人造地球卫星应用服务持续升级,载人航天从地球走向月球,深空探测前赴后继,国际合作与大国竞争并存——基于目前已知的新年度全球航天计划,我们大家可以再次乐观地认为,2025年将是太空探索时间线上的重要一年:航天活动将增长的不仅是数量,更是入轨质量;航天技术推动迭代的不仅是任务,更是从地球进入太空的观念与体系。
2025年,中国航天发射可望突破100次,SpaceX猎鹰(Falcon)系列火箭则要达到180次。仅仅这两个数字之和,已超越了去年全球航天发射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的259次纪录。数字的背后是基于高可靠性的常态化任务,以及即将入列人类运载家族的新兵。
2024年4次亚轨道试飞,星舰系统实现了两级再入和发射/回收塔机械臂对一级火箭的捕获。似乎来自科幻小说的“筷子夹火箭”一幕,向全世界直观传达了SpaceX的强大决心: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型被设计为完全重复使用的太空运输系统,星舰不仅要两级皆回收复用,还要以更高的效率回收复用,以支持未来每天多次发射且每次发射成本降至100万美元的目标。
这可不是一个小目标,通往目标之路上的新年度飞行节奏也必须更快:高达25次的2025年发射计划中,星舰要完成首次入轨飞行和载荷部署,要回收二级飞船,要验证两艘星舰飞船在轨转移推进剂。
工业界广传一个未经认证的说法:三流公司做生产,二流公司做技术,一流公司做标准。以此对照,SpaceX当属一骑绝尘的一流公司,在完成了300多次火箭回收的同时,让重复使用成了全球运载火箭的标配。今天,搞火箭的如果不规划重复使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1月16日,马斯克的“宿敌”、同样当过世界首富的贝索斯历经十余年打造的新格伦(New Glenn)首飞入轨,成为全世界现役运载能力第三的火箭。这次任务中一级回收失败,但新格伦的目标是重复使用至少25次。另一型重复使用火箭、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的中子号今年也有望升空,其组件大部分为3D打印。
航天需要大投入、全面投入、持续投入,这么多年来还投得起的也就是中美两国了。中国计划2025年首飞的火箭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12B、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等。它们都是可重复使用的。
猎鹰9号2015年的首次回收试验距今已近10年。全球运载重器之中,谁将在今年成为继猎鹰系列之后的第二种现役重复使用入轨火箭?拭目以待。
刚刚过去的2024年,SpaceX猎鹰系列、中国长征系列分别发射了134次和49次。美国主力火箭德尔塔(Delta)系列退役,火神(Vulcan Centaur)成功首飞。中国长征六号C、长征12号、引力一号等新火箭成功首飞。阿丽亚娜6号(Ariane 6)首飞仅部分成功,欧洲“火箭荒”尚未完全解决。俄罗斯第一种“后苏联时代”的大型火箭安加拉A5(Angara A5)第一次从东方航天港升空,R-7系列火箭完成第2000次发射。
轰轰烈烈的新旧更替投射至供给侧,航天客户得到的实惠肉眼可见:全球商业发射平均价格,已从几年前的每千克约两万美元一下子就下降至一万余美元,甚至更低。
中国火箭专家龙乐豪将长征系列火箭未来发展概括为“大、快、高、低”——大运载能力、快速反应、高可靠性和低成本。这大概也是全球运载的进化方向,或许可以在商业语境中简化为两大核心要素:提升入轨能力、降低入轨成本。
运载火箭是一切太空故事的开端。新的一年,商业化浪潮将继续为运载领域带来变革,新火箭竞争必然更激烈,老火箭又该怎样争夺所剩无几的市场?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当航天器真正成为一种工业级产品,世界上还会存在一次性的火箭吗?
2024年全球送入轨道的质量未知,有媒体称90%由SpaceX发射。其中,数量最多的航天器无疑是该公司的星链(Starlink)——共计87批、近2000颗卫星,其中约350颗具备直连手机功能。至此,星链在轨工作卫星已有近7000颗,最终将达到4.2万颗。
星链部署将在2025年提速。除去猎鹰9号的常态化发射,运载能力五倍于猎鹰9号的星舰一旦入轨并开始部署载荷,星座建设的效率立马倍增。
尽管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推出了自己的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但这些计划大多留于概念,只有中美两国仍为该领域主力选手。中国千帆星座和GW星座去年先后发射首批卫星,今年将接着使用长征八号A、长征五号B、长征十二号等火箭加大入轨规模和频次。
有人将这些星座称为“欧洲版星链”“俄罗斯版星链”“中国版星链”。不必在意名称。SpaceX星链服务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截至2024年12月用户达到460万。这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互联网星座建设方们在规划未来应用时不得不揪心的问题。
在导航卫星领域,欧洲伽利略系统(Galileo)最后6颗第一代卫星将在今年至明年完成发射组网,此后开始部署第二代。美国军方也将发射导航技术卫星-3至地球同步轨道,开展为期1年的定位、导航与授时在轨试验。
在科学卫星领域,NASA的SPHEREx空间望远镜计划4月发射,可望为宇宙诞生之初的物理学、行星水的起源等提供来自红外数据的答案。今年第四季度,欧洲空间局(ESA)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制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链接探索者”卫星(SMILE)将发射升空,旨在观测从太阳逃逸到行星际空间的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并探索它怎样影响地球的磁层和电离层。
作为人造地球卫星中的大户,遥感卫星将迎来不少新成员,如法国的空间段-3(CSO-3)高分辨率卫星、美印合作开发的双频段合成孔径雷达卫星(NISAR)、越南首颗雷达成像卫星莲花1号(LotuSat-1)等。
以美国行星实验室公司(Planet)为代表的全球商业遥感卫星将继续星座化入轨。从几年前的10米、20米光学分辨率到现在的亚米级分辨率,商业遥感已经是全球农业监测、环境监视测定与灾害管理、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勘探、气候研究与科学探索、交通与物流优化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它们大多为100千克以下的微纳卫星。正在日本参加国际卫星会议的一位中国学者感慨:NASA都快要改成立方星研究与应用中心了!
军用卫星值得一提。2025年3月或4月,美国国防部太空发展局(SDA)将启动低轨军事星座“大规模弹性作战太空体系”(PWSA)中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层1阶段卫星发射,旨在为美军提供支持高端区域冲突的“初始作战能力”。美军还将发射首颗“下一代过顶持续红外”(NextGenOPIR)卫星,开始构建其新一代高轨导弹预警星座,以接替现役“天基红外系统”(SBIRS)导弹预警星座。
陆地上的冲突从未停息,空间军事能力建设逐渐增强了力量对比和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人造地球卫星在造福这颗行星的同时也承载了难以预测的隐患,这就是航天以及更多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不少航天业外人士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国际空间站,是因为波音公司(Boeing)的星际快线(Starliner)。这款研制延误经年的载人飞船去年终于开启首次载人试飞却频出故障,两名试飞航天员不得不滞留国际空间站至今。而与它同时拿到NASA研制合同的SpaceX龙飞船不仅早已执行多次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几个月前还玩了一次高难度的商业飞行,让两名非职业航天员在北极星黎明号(Polaris Dawn)任务中完成了商业飞行中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不是说载人飞行,尤其是空间出舱技术难度极大,人员要求极高么,普通人也能这么干?
说它不难,是因为今天的载人航天器及其构建的生命保障系统越来越成熟。说它难,因为全世界仍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拥有完整、独立的载人航天体系。
印度迫切想要加入这一成员稀少的俱乐部,并于2018年正式公布“加甘扬”(Gaganyaan)载人航天工程,计划最早2026年实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5年3月,能够容纳3人的载人飞船就要进行首次无人试飞。不过,鉴于印度航天的时间表一向不太靠谱,刚刚完成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也是历尽波折。无人首飞能否如期执行还是未知数。
2025年,全球两个空间站按计划运行,“国家队”的载人活动一如既往。中国将发射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国际空间站也将迎来多批乘组。俄罗斯把乘组单次任务时长从此前的6个月延至7-9个月,希望为人类更长的太空驻留做出贡献。
最早今年8月,美国Vast公司将发射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空间站Haven-1,能提供80立方米的加压容积,支持4次载人飞行任务,每次任务容纳4名航天员驻留两周。SpaceX龙飞船将用作游客从地球到该空间站的往返工具,而Vast的最终目标是用星舰发射带人工重力的大型空间站,志向远大。
在NASA低轨商业化战略支持下,美国老牌工业部门和新兴航天公司几乎全部参与了商业空间站建设,要用高度商业化的平台取代2030年前后退役的国际空间站,并保持美国“在近地轨道上的存在”。Vast公司若是真的拔得头筹,比Vast更早成立也更早开始设计空间站的公理空间公司(Axiom Space)可真是起了个大早、却没赶上早集了。
好饭不怕晚。首飞从2021年延误至今的美国塞拉航天公司(SierraSpace)追梦者号(DreamChaser)小型航天飞机货运版,计划今年5月前往国际空间站,开启约45天的试验飞行。一旦成功,可重复使用的该航天飞机将与货运龙飞船、天鹅座(Cygnus)飞船一起承担起NASA“商业补给服务”(CRS)计划下的国际空间站货运任务。同样在2025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轻舟货运飞船初样船计划9月升空,商业公司紫薇科技的B300系列货运飞船也将开展多次留轨和返回任务。
当然,还有太空旅游。出于载人飞行轨道倾角选择的原因,历史上的航天员都看不到地球北极和南极,阿波罗任务中的航天员也只是从很远处看到极地。计划今年3月升空的SpaceX“前进2号”(Fram2)任务将成就第一个绕地球两极飞行的乘组,让4名游客在425-450千米高度的轨道上领略极地风光并开展太空实验。公理空间组织的Ax-4任务则如往常一样,要把4人送上国际空间站玩两个星期。
月亮代表谁的心?代表了人类在另一个星球上建设栖息地、开发利用地外资源的心。
本来,美国重返月球蓝图中的阿尔忒弥斯(Artermis)2号任务要在今年9月实施载人绕月飞行,现在推迟到明年4月了。不过,该计划下的“门户”(Gateway)月球轨道空间站可能要在2025年开始初期部署,阿尔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任务中用作着陆器的SpaceX星舰也可能开展绕月试飞或无人月球着陆与上升试验。
2025年的探月主题仍然是无人探测器的竞相登陆,而且都是商业探测器。1月15日,猎鹰9号火箭将两个商业着陆器送往月球:美国萤火虫航天公司(Firefly Aerospace)的“蓝色幽灵”(Blue Ghost)1号着陆器,以及日本ispace公司的“坚韧号”(Resilience)着陆器。蓝色幽灵将在大约45天后着陆月球,坚韧号计划发射升空后4到5个月着陆。
2024年初,美国直觉机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成为第一家成功实现探测器月球软着陆的商业公司。该公司的第二个和第三个Nova-C着陆器将在今年内先后升空,另一家美国公司宇航机器人(Astrobotic)的格里芬任务一号(GriffinMission One)也将尝试着陆月球——去年,该公司的游隼(Peregrine)着陆器在奔月途中因推进剂泄漏最终坠回地球。
来自美国公司的探测器都是NASA商业月球载荷服务计划(CLPS)下的任务。作为典型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该计划旨在“雇佣”商业公司将携带NASA载荷的着陆器和漫游车送上月球。大多数任务的着陆点位于月球南极附近,以利于探测月球资源、验证原位资源利用(ISRU)概念并支持国家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日本探测器则是根据NASA授予ispace公司的合同为其收集月球样本。样本一旦完成收集,其所有权“就地”转移给NASA。
借助商业服务刺激经济发展、节省国家经费、缩短国家工程周期,方兴未艾的商业探月热背后仍然是航天降本增效的大逻辑。2025年,中国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将启程前往4000万千米外的2016HO3近地小行星,探测、采样并将样本送回地球,然后飞向更遥远的彗星。
火星可能迎来两个重磅任务。NASA“逃逸和等离子体加速与动力学探索者”(EscaPADE)任务将把两枚探测器送往火星轨道,研究火星磁场和太阳风导致火星大气层流失的原因。印度计划发射该国的第二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2号(Mangalyaan-2),尝试火星表面软着陆。前者发射不早于今年春季,后者具体时间未知,大概率会推迟。
还有些让人头疼的事。比如,毅力号(Perseverance)早已完成火星采样工作,等着新的探测器前来取样。NASA曾计划2033年将样本送回地球,但其任务成本被评估认为太贵了。有人给NASA支招——反正马斯克的星舰要去火星,顺手把样品带回来嘛。
这一提议的逻辑是没错的:既然去火星的人可以将样本带上星舰,花费数十亿美元搞无人的样本返回任务就毫无意义了,或者说无人任务就可以以另一种无感和更低成本的方式来执行了。
今年9月,2011年发射升空、2016年开始绕木星运行的NASA朱诺号(Juno)探测器将离轨进入木星大气层,结束自己的生命。7年多之前,完成探测使命的卡西尼号(Cassini)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土星大气层中燃烧殆尽。
航天器的告别或有相似,但太空探索的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当航天能力的提升从量变走向质变,一切皆有可能。
白瑞雪,国际宇航联空间教育委员会委员,爱太空科技、星众空间联合发起人。原新华社航天记者、科普作家,作品入选中学生语文教材并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等, 著有《载人航天》《中国天河超级计算机问鼎之路》等书。
相关资讯
-
经受近3000℃灼烧嫦娥六号平安返回地球外部被烧得面目全非!
2024-07-09 -
登陆火星第一步:大气探测
2024-07-09 -
【48812】范艾伦勘探器预备进入地球大气层 15年后将消灭
2024-07-10 -
2023这些科学技术问题值得关注
2024-07-11 -
【48812】美国勘探器2018年将深化太阳外层大气做研讨
2024-07-13 -
【48812】NASA“卡西尼”号探测器在土星大气层焚毁
2024-07-14 -
【48812】NASA将勘探天王星大气成分
2024-07-14 -
数字海洋预报服务渔业发展 卫星遥感与通讯融合利民生
2024-07-16 -
【48812】揭秘:万米高空的气候是这样测出来的
2024-07-17 -
“天问一号”的火星之路
202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