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youxi
aiyouxi
aiyouxi
当前位置:首页 > aiyouxi

新星“上任”风云卫星探测开启新篇章

作者:aiyouxi   发布日期:2024-10-11 02:26:58

  8月3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风云三号F星搭乘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作为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C星的接替星,该星在全球成像和大气垂直探测业务观测的基础上,侧重地球表面成像观测,可以获取全球臭氧分布,监测全球辐射收支、冰雪覆盖、海面温度,提供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预估所需的遥感信息,可有效提升我国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北上的影响,京津冀多地近期出现大范围强降雨。7月29日18时,中央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是自2010年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我国气象部门正是基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了实时严密监测。

  台风、暴雨区域的大气温湿度分布能够适用于描绘台风、暴雨的位置及强度等信息,因此,大气温湿度分层越精细,我们对台风、暴雨信息的刻画就越精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风云三号F星总设计师王金华介绍,风云三号F星搭载了先进的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和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用于探测大气温湿度廓线,其大气垂直探测通道数量比风云三号C星提升了近47倍。“通道越多,大气垂直分层探测越精细,表明这台大气温湿度‘CT机’的垂直分层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对大气温湿度的分层认知更精准——这对于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度的提高具备极其重大贡献。”

  风云三号F星如何让台风暴雨变得“有迹可循”?据王金华解释,通过微波和光学大气探测仪器深度联合,可充分的发挥微波通道不受天气影响和高光谱探测通道更精细的优势,探测到人眼难以看到的大气温湿度廓线信息。“有了更精准的大气‘三维扫描’图,就能了解未来几小时哪些区域将会发生强对流等极端天气,更精准地捕捉台风、暴雨等大气温湿度分层信息,让台风、暴雨无所遁形,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值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气候问题,大气臭氧的时空变化也成为大气遥感的热点。

  紫外遥感对大气密度、大气臭氧、气溶胶及其他痕量气体的密度和垂直分布极为敏感,可以同时探测整层大气密度和臭氧等痕量气体的三维分布,具有其他探测波段不能够比拟的突出优势。此次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迎来紫外高光谱探测的新篇章。

  据王金华介绍,风云三号A星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全球臭氧总量的定量探测。在此基础上,风云三号F星进行了重要升级,配置2台全新的紫外可见高光谱仪器,即紫外高光谱臭氧天底探测仪和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一个“俯视”,一个“侧视”,两台仪器双管齐下。

  “其中,紫外高光谱臭氧天底探测仪是一台‘超广角CT机’,正面‘俯视’地球大气,在对全球臭氧总量和臭氧垂直廓线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重要痕量气体以及气溶胶等进行探测,为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监视测定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作为我国首台利用临边观测模式进行紫外可见波段高光谱大气探测的业务载荷,紫外高光谱臭氧临边探测仪则通过‘侧视’大气进行垂直向扫描,获取全球臭氧垂直廓线、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柱总量以及气溶胶信息,用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大气化学以及大气环境研究。”王金华解释。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叠”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的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左)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右),因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获得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和英裔加拿大科学家杰弗里·辛顿,以表彰他们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而作出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记者8日从宁夏农林科学院获悉,福建、宁夏两省区农业科研人员经过一起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在西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闽宁1号”。2018年,福建、宁夏农业科学技术专家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抗病品种不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着手水稻新品系育种技术合作。

  此后,胡志晋开始研究中尺度数值模式,类似天气预报,不久后,创建了中尺度大气云分辨及催化模式,形成了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的发展,胡志晋也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气象局科学奖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

  维克托·安布罗斯(左)和加里·鲁夫坎(右)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7日宣布,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场关于建筑的绿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从北国的冰封之城到南方的热带岛屿,绿色建筑的身影随处可见,

  北斗产业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我国实现高精尖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的奋斗史,也是推进全面自主创新和原创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在继续扩展和深化,也在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的人需求的变化。

  经过为期10个月的发掘,重庆武隆关口一号墓出土了漆器、木器、竹器、铜器、玉器等多种质地类别的文物680余件套,考古专家还在其中发现了国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告地下书和木板船模型。

  坚持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

  作为信息通信业“风向标、晴雨表”,2024国际信息通信展日前在京落下帷幕。

  相信随各项改革举措落细落实,全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氛围将更加浓厚,广大妇女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的提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