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youxi
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中国之声一线调研丨从“橄榄绿”到“救援红” 中国安能转企改革六年完成270多次重大抢险

作者:成功案例   发布日期:2025-02-19 15:22:57

  央广网北京2月15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白杰戈)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前年的京津冀洪水、去年的洞庭湖决口到今年的定日地震、筠连滑坡,重大灾害抢险救援中,总能看到中国安能的身影。而在2018年9月之前,他们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武警水电部队。转企改革六年多以来,中国安能完成270多次重大抢险,也成为中央企业行列中独特的一员。“中国之声一线调研”,记者走访中国安能的多个救援基地和项目现场,探寻从部队到央企的转型怎么来实现,未来还有哪些发展空间?

  2025年刚过去一个多月,中国安能第三工程局成都救援基地大队长吴欣已经参与了两次重大抢险救灾任务。1月7日西藏定日地震,他们辗转十多个小时,在第二天清晨到达灾区。结束任务后,吴欣春节假期八天都在基地战备值班,2月8日又带队出发,赶往四川筠连山体滑坡现场。

  吴欣说:“离这一个地区大概20多公里,就进不来了。我作为先遣组组长,第一时间要把灾情信息传给后方指挥部。我们就以徒步和摩托车相结合的方式,到达抢险现场。”

  等这次任务结束,他们又将要开始为汛期做准备。去年参与湖南抗洪抢险的中国安能第一工程局南宁分公司党委副书记余元强介绍:“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按照应急管理部和集团的要求,进入汛期的备勤备战状态。把项目上面练兵的同志按照50%的比例抽回基地补充。同时救援类的设备前置到各个任务区。”

  工程项目练兵和基地常态化备勤,是安能救援力量在日常的两种状态。队员们各有“绝活”,比如,操作挖掘机,让绑在挖斗上的毛笔写字,或者用飞速旋转的切割锯切断钢丝,但不损坏紧贴钢丝的灯泡。

  安能广西南宁救援基地训练救援部负责人贺椿焕介绍:“这是锻炼技术的科目,需要精细化操作。比如地震救援,人员被埋压在狭窄拥挤的空间里,身体的某个部位被挤压住了,这样一个时间段操作一些地震救援设备,就需要‘慢’和‘巧’,避免导致二次伤害。”

  这些“粗中有细”的操作技能,除了在基地,更是在全国各地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战中练就。

  山东泰安,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常州分公司承建的一处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在保证项目进度的同时,也利用场地开展挖装运等技能训练。

  负责人崔中国介绍:“一般到了中级,我们定性为熟练工的时候,比如要去挖废墟,去清理道路了,去抢通了,去爆破了,才具备这些能力。和开车一样,熟练了,在抢险过程中就有数了,手就不会抖了。”

  安能常州救援基地抢险救援大队三中队中队长司马垚说,在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练就的不仅是个人本领,还有协作能力。“营区练兵相对来说,单一科目会比较多,现场施工练兵讲究的是协同作业,多装备、多人员,还有各个班组、各个工种之间的协同配合,比如,我们刚刚在压坡体看到的装料区、推料区、碾压区同步作业。跟应急救援现场相结合的情况去看,施工现场更符合实战情况。”

  转企之后,以往的武警战士成为企业员工,同时承担大量的抢险救援任务,新的身份要求他们“一专多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的技术员薛文文以往在武警水电部队从事通信专业,现在技能拓展到侦测等领域。

  薛文文表示:“我们从2021年开始配备了侦测无人机、水下测绘艇、无人测量船、地震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包括通讯指挥车、卫星便携站等。现在能做到空、天、地、水全方位的灾情侦测。遇到像华容那样的决口封堵,我们第一时间到现场之后,测量出决口的溃口的宽度,现场的流速,包括水下的地形等,我们通过水下测绘艇对决口的情况做三维建模,通过后期处理软件,就可以准确地算出决口封堵需要多大的方量。”

  安能武汉救援基地同时是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武汉基地。基地的储备库整齐码放着应急救援物资,从排水泵、管涌仪,到帐篷、防护面具等。

  基地培训部部长杨亮珠介绍:“重点针对的就是受灾之后的创伤急救。进行过多次演练,按照先紧急后一般的顺序,紧急的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搭建出来,可以立刻进行全方位检查和手术。这样的演练半年一次。心脏监测仪要及时充电,其他的各类物资也要定期保养。”

  这些储备和演练,都与应急管理、医疗卫生等部门协作开展。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救援中心主任昝军认为,作为中央企业,安能在应急救援领域还能发挥更大作用。

  昝军表示:“我们大家都希望不仅在应急中发挥作用,在平时也能起到示范作用,能在整个产业链里面是龙头。通过仿真训练、安全体验、应急科普教育,甚至应急产业的带动、测试,人才的培训、培养等,可完全做大做强。无论是走公益的路,还是走市场的路。”

  安能常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赵松在部队时期参与过三峡工程等项目建设,转企后又投身郑州暴雨、京津冀洪水、积石山地震等抢险任务。但他坦言,面对“应急产业”这个新方向,还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前进。

  赵松说:“一直以来,包括在武警水电部队时期,我们都是穿着军装,一方面参与救援,一方面参与工程练兵。对市场,像应急的产业这一块,我们确实没有一点经验,所以转企之后我们也在摸索。”

  “毕竟我们都是传承部队的优良传统,在部队时期,我们抢险救援都是无偿的。改成企业之后有‘养活自己’的要求,但是转企六年来,我们的各个单位去抢险,都是以达成目标为主,任务是第一位的。”赵松表示。

  作为目前唯一一家以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为主责主业的中央企业,中国安能转企改革六年多来,累计出动8.5万人次,装备4.6万台次,先后完成270多次重大抢险任务。在重要流域沿线个国家级工程救援基地,已有8个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中国安能所属企业由转隶之初的12家增至35家,布局省(市、自治区)由原来的13个拓展到26个。

  安能南宁救援基地的贺椿焕这样形容改革前后的变与不变:“以前我们穿的是‘橄榄绿’,现在换上了‘救援红’。虽然军装脱了,但是军装仍然穿在我们心里。”

  转企之后的6个八一建军节,安能南宁分公司党委副书记余元强还按以往的习惯,组织同事们“八一会餐”,有时候在基地,也有时候因为抢险任务要临时取消。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传统,也拥抱改革。

  余元强说:“虽然是改革大考,但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大考和机遇并存。希望安能的未来通过一代一代的安能人接过接力棒,一棒一棒传承下去。”

相关资讯